学校主页 旧站入口 |

实践教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践教学 > 学科竞赛 > 正文

教务处关于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校级选拔赛的通知

编辑: 发布时间:2025-05-19 点击:

各有关单位:

根据《教育部关于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的通知》(附件1、《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广东省分赛的预通知》(附件2,教务处现组织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校级选拔赛,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我敢闯、我会创。

二、参赛要求

(一)参赛项目能够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各领域现实需求,充分体现高校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造业、农业、卫生、能源、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文化传播等深度融合。

(二)参赛项目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健康、合法。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参赛项目如有涉密内容,参赛前须进行脱敏处理。如有抄袭盗用他人成果、提供虚假材料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违背大赛精神的行为,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资格、所获奖项等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三)参赛项目只能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赛道报名参赛,根据参赛团队负责人的学籍或学历确定参赛团队所代表的参赛学校,且代表的参赛学校具有唯一性,在校生以在读学籍报名(以通知下发之日为准),毕业生以最高学历报名。参赛团队须在报名系统中将项目所涉及的材料按时如实填写提交。已获本大赛往年总决赛各赛道金奖和银奖的项目,不可报名参加今年大赛。

(四)参赛人员(不含产业赛道参赛项目成员中的教师)年龄不超过35岁(199031日及以后出生)。

(五)各赛道每个参赛项目的指导教师要求不超过5

(六)各院系要严格开展参赛项目审查工作,确保参赛项目的合规性和真实性。审查主要包括参赛资格以及项目所涉及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财务状况、运营情况、荣誉奖项等方面。

三、参赛赛道

本届大赛主体赛事包括: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职教赛道、产业赛道和萌芽赛道。我校师生可参加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产业赛道

(一)高教主赛道

1.参赛项目类别及类型

1)新工科类项目: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制造、网络空间安全、机器人工程、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符合新工科建设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2)新医科类项目:现代医疗技术、智能医疗设备、新药研发、健康康养、食药保健、智能医学、生物材料等领域,符合新医科建设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3)新农科类项目:现代种业、智慧农业、智能农机装备、农业大数据、食品营养、休闲农业、森林康养、生态修复、农业碳汇等领域,符合新农科建设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4)新文科类项目:文化教育、数字经济、金融科技、财经、法务、融媒体、翻译、旅游休闲、动漫、文创设计与开发、电子商务、物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工作、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等领域,符合新文科建设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5)“人工智能+”项目:聚焦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赋能千行百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符合“人工智能+”发展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6)“低空经济”项目:聚焦无人机物流、低空交通服务、应急救援、智慧城市空中应用等场景,结合飞行器研发、空域管理技术或服务模式创新,推动低空资源高效开发与产业生态构建,符合国家低空经济发展战略导向的项目;

7)“生物技术”项目:聚焦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细胞治疗等前沿领域,推动生物技术在医疗健康、农业育种、生态环保等场景的创新应用,符合国家生物经济战略及生命科学产业化发展要求的项目;

8)“量子科技”项目:聚焦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测量等方向,推动量子技术与信息安全、材料科学等领域的深度协同,符合“量子科技”发展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9)“新能源”项目:聚焦可再生能源开发、储能技术优化及能源互联网建设,支持高效清洁能源转化、智能电网升级与低碳能源系统研发,符合“双碳”目标及能源革命战略方向的项目;

10)“新材料”项目:聚焦新型结构材料、功能材料及复合材料研发,推动绿色制备工艺、材料基因工程与高端装备应用,符合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需求,具备技术突破性或产业化潜力的创新项目。

参赛项目团队应认真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要求,结合以上分类及项目实际,合理选择参赛项目类别,根据各参赛项目建设内涵和产业发展方向选择相应类型。

2.参赛方式和要求

本赛道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校组建参赛团队,每个团队的成员不少于3人,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参赛团队所报参赛项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得借用他人项目参赛。

3.参赛组别

1)创意组

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及成员均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不含在职教育)。

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能参加本组比赛(科技成果的完成人、所有人中参赛申报人排名第一的除外)。

2)创业组

参赛项目须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注册)。

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且为参赛企业法定代表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即2020年之后的毕业生,不含在职教育)。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团队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

1.参赛项目要求

1)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项目应符合大赛参赛项目要求,同时在推进农业农村、城乡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创新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2)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校组建团队,每个团队的参赛成员不少于3人,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参赛团队所报参赛创业项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得借用他人项目参赛。

3)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包括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学生(即2020年之后的毕业生,不含在职教育);国家开放大学学生(仅限学历教育)。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2.参赛组别和对象

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项目,须为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项目。否则一经发现,取消参赛资格。根据项目性质和特点,分为公益组、创意组、创业组。

1)公益组

参赛项目不以营利为目标,积极弘扬公益精神,在公益服务领域具有较好的创意、产品或服务模式的创新实践。

参赛申报主体为独立的公益项目或社会组织,注册或未注册成立公益机构(或社会组织)的项目均可参赛。

2)创意组

参赛项目基于专业和学科背景或相关资源,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推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

参赛项目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3)创业组

参赛项目以商业手段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推动共同富裕。

参赛项目在大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项目负责人须为法定代表人。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三)产业赛道

1.参赛项目类型

1)企业命题组

针对企业开放创新需求,面向产业代表性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征集命题。企业命题应聚焦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倡导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围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对应的产业和行业领域,基于企业发展真实需求进行申报。

产教协同创新组: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度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基于“四新”建设的内涵和要求,推动解决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各类难题,加速产业转型升级与迭代创新。

区域特色产业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聚焦举办地河南省的七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先进装备、现代医药、现代食品、现代轻纺),提出具有创新性的技术解决方案,助力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生态。

2)成果转化组

聚焦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与市场化推广,围绕核心技术专利转化、实验室成果产业化、产业链协同创新等方向,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更多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形成现实生产力的项目。

2.参赛要求

1)本赛道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每支参赛团队只能选择一题参加比赛,允许跨校组建、师生共同组建参赛团队,每个团队的成员不少于3人,不多于15人(含团队负责人),须为揭榜答题的实际核心成员。

2)项目负责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不含在职教育),或毕业5年以内的全日制学生(即2020年之后毕业的本科生,不含在职教育)。参赛项目中的教师须为高校教师(2025715日前正式入职)。

3)参赛团队所提交的命题对策须符合所答企业命题要求,命题企业将对命题对策进行契合度审核评价。参赛团队须对提交的应答材料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或物权。

4)成果转化组鼓励师生共同组建团队参赛,如已注册成立公司,公司注册年限不得超过5年(202031日后注册),师生均可为公司法人代表。企业法人代表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股权结构中,师生股权合并计算不低于51%,且学生参赛成员合计股份不低于10%

四、组织机构分工

广州南方学院校级初赛工作由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各相关单位分工如下:

(一)教务处:负责组织校级初赛、统筹协调参赛项目培训、打磨等工作。

(二)团委:负责利用校友资源,寻找、动员、帮助符合参赛条件的校友参加比赛,负责组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及相关的赛事宣传等工作。

(三)学生处:负责统筹面向学生的活动宣传、赛事动员等工作。

(四)各教学单位:负责具体赛事宣传及动员、推荐参赛项目、安排指导教师和落实参赛学生学分认定等工作。

五、赛程安排

(一)参赛报名

1.请有意向报名的参赛团队于202569日(星期一)24:00通过大赛报名系统“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https://cy.ncss.cn)进行报名,在“资料下载”板块下载学生操作手册(附件3指导报名参赛。通过微信公众号(名称为“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进行赛事咨询。评审规则将于近期公布,请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查看具体内容。

2.所有参赛项目均须在大赛系统报名,未在大赛系统成功报名的项目,视为无效参赛。项目策划书可先上传初稿,在系统开放期间(202559日—202571)可以更新替换计划书。

3.请各参赛项目团队撰写《创业项目计划书》(附件4,模板仅供参考,命名格式:赛道-项目名称-计划书,PDF格式)准备项目展示PPT填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报名信息汇总表》(附件5,并将项目计划书(电子版)、项目展示PPT(电子版)及报名信息表(电子版)打包发送至项目负责人所在教学单位的教学秘书邮箱(文件命名格式:赛道-项目名称)

4.请各单位于2025611日(星期三)17:00项目申报材料和报名信息汇总表(附件5打包发送至congs@nfu.edu.cn(文件命名格式:单位名称-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

(二)校级选拔赛评审

教务处将在20256月组织专家组进行校级选拔赛评审,从中评出校级金、银、铜奖及优秀奖,发放荣誉证书和奖金、给予创业课程成绩互认奖励,并择优推荐若干项目参加省级复赛。

评审规则参照《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评审规则》执行(本届评审规则将于近期公布,请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https://cy.ncss.cn)资料下载板块中查看具体内容)。

(三)学校公布评审结果

学校于2025710日前公布校级选拔赛评审结果,择优推荐参选省赛的项目,推荐至省级复赛的团队项目名额依照广东省教育厅发布的大赛通知相关规定执行。

(四)项目指导打磨

本届大赛将安排专家对推荐进入省赛的项目进行指导打磨,针对项目情况,从背景介绍、痛点分析、解决方案、核心技术、产品服务、竞品分析、应用案例、商业模式、团队组成、财务现状、融资需求、未来规划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指导与培育。

六、参赛奖励

奖励办法按《广州南方学院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校级选拔赛奖励措施》(附件6执行。

七、其他事项

欢迎各类创新创业项目踊跃参赛。鼓励在建或已结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攀登计划科技项目、三下乡项目等创新创业项目,以及往年参赛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项目、“挑战杯”创业大赛参赛项目、“赢在广州”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电子商务三创赛参赛项目、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参赛项目等各类创新创业项目优化项目计划书后踊跃参加本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

为方便赛事沟通相关工作,学校组建了广州南方学院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QQ群,QQ群号为:697135959,后期赛事有关事项将在群里发布。请每个项目团队的项目负责人进入QQ群,每个项目团队仅限1人进入,进入QQ群后请将群昵称修改为“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姓名+项目负责人所在院系”。


附件:1.教育部关于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的通知

      2.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举办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广东省分赛的预通知

3.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学生操作手册

4.创业项目计划书(仅供参考)

5.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报名信息汇总表

6.广州南方学院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校级选拔赛奖励措施




教务处    

2025519日    

(联系人:丛森,联系电话:6178-7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