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旧站入口 |

教务通知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务通知 > 正文

教务通知

教务处关于组织申报2025年校级智慧课程立项工作的通知

编辑: 发布时间:2025-03-28 点击:

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部署和《广东省教育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2023-2027)》等文件精神,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转型,进一步提升我校本科课程建设质量,增强人才培养实效,我校决定开展2025年校级智慧课程申报立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范围

(一)申报课程须为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且设置学分的本科课程,原则上要经过不少于2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

(二)课程负责人应为我校在职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学能力强,教学改革意识强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能够积极投身教学改革,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原则上课程负责人应主讲本课程2轮次以上。

(三)课程建设团队应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素质优良,有效开展集体教研,团队成员不超过5人(含课程负责人)。近三年(20222月至今),课程负责人和教学团队无教学事故和师德师风等限制立项的情况。

(四)每位教师作为课程负责人只能申报1项智慧课程项目,作为团队成员参与的项目不得超过2项。

(五)可在原来有较好基础的课程上持续开展智慧课程建设。

(六)优先支持以下课程:

1.有较好校企合作基础的应用型课程;

2.已立项的校级一流本科课程;

3.有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建有知识图谱基础的课程。

已认定为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的课程原则上不再支持,请按照最新智慧课程要求建设。

(七)课程资源的知识产权清晰明确,不侵犯第三方权益,无政治性、科学性错误及违反国家法律法规问题。

二、申报数量和建设周期

学校立项校级智慧课程20门,建设周期为一年。

三、建设内容及要求

课程秉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依托在线开放课程平台、AI工具、数字化教学资源与支持服务,开展深度混合式教学应用,持续进行优化迭代,实现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个性化学习体验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课程基本模块建设

课程模块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模块:课程概述、课程简介、教学团队、课程设计、教学资源、知识模块、实践教学、课程图谱、课程专属大模型、新形态教材、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

(二)在线教学资源的建设

1.课程教学资源系统完整,类型丰富,课程内容的组织编排须符合网络传播的特点,包括课程教学视频、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案、课件、试题库、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等。

2.课程教学视频应满足慕课教学模式要求,按教学知识单元录制。每门课程应录制至少20个教学视频,每个视频针对1-3个知识单元,5-10分钟为宜,最长不超过25分钟,每1个学分对应的课程教学视频(不含素材)累计时长应不少于160分钟。其中,鼓励引入数字人技术,通过数字人生成部分教学视频,实现更加生动、高效的课程讲解。

3.课程资源总量不少于200个,包含视频、试题、图片、音频、文档等。各课程已积累的慕课视频、课堂录像、电子书籍等各类教学资料应结构化、碎片化关联至每个知识点,促进各类资源的高效应用。

4.课程题库不少于300道题,每个知识点关联的试题数不少于3道,能够通过答题情况分析,较为真实反映学生单个知识点掌握情况。

5.建设支持线上教学活动的交流互动、辅导答疑、测试考试等互动教学资源。

(三)课程图谱建设

1.建设完整的课程图谱一般包含课程目标、毕业要求、能力图谱、问题图谱、知识图谱等维度。原则上每1个学分对应的知识点数量不少于80个,考核知识点不少于50个,每个知识点包含一定的层次和结构关系,形成知识点学习路径,帮助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知识点层级建议梳理4级以上。课程知识图谱建设完成后应及时开展教学实践,形成知识图谱应用案例1-2个。同时,应对知识图谱持续建设、不断完善。

2.课程负责人须保证课程知识图谱中提供的MOOC、教材、虚仿、测试等资源均无政治性、科学性错误及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问题。重视版权和知识产权问题,构建课程内容所使用的图片、音视频等素材应注明出处。使用的地图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地图审核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

3.每个课程教学视频应标记相对应知识点。若一个视频内容中包含多个知识点,则根据视频时序标记出包含的所有知识点。其他课程资源如PPT、教案等材料也应标记相对应的知识点。

(四)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推动教学从“师生交互”向“师//机”深度交互转变,为教师提供更加高效、精准的教学辅助工具,减轻工作负担,优化教学流程,并促进专业成长;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全方位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包括但不限于:

1.智能助教

利用AI技术提高教学备课效率,如AI辅助教案设计助手、AI出题助手、AI出卷助手、AI问题场景设计助手等。

2.智能伴学

利用AI技术提供伴随式学习,支持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如智能学伴、智能问答助手、智能视频学习助手、智能写作助手、智能阅读助手、智能资源推荐助手等。

(五)课程应用

立项课程应尽早用于教学实践,边建设边应用,在实际教学中不断优化完善。具体措施如下:

1.在课程设计阶段,结合AI技术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设计,确保课程的前瞻性和实用性。

2.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智慧课程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AI赋能的教学工具实时监测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在课后阶段,通过智能伴学工具为学生提供持续的学习支持,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拓展思维。

4.定期收集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智慧课程进行迭代更新,确保课程质量的持续提升。

四、工作程序和材料递交

(一)工作程序

各单位按照要求组织、动员有条件、有竞争力的教师积极申报。经教师认真填写申报,各单位进行初评,择优推荐。学校将在各单位推荐的基础上,统一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确定拟立项课程。

(二)材料递交

以院系为单位,将电子版材料:申报书(附件1)及汇总表(附件2)于411日(星期五)中午12点前发送至指定邮箱cheny2@nfu.edu.cn,纸质版另行通知。电子版材料命名:XX单位校级智慧课程+课程名称+课程负责人。

五、支持保障

学校对每个项目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

六、其他事项

(一)教务处将组织专题培训,指导课程团队开展智慧课程建设。

(二)各教学单位应做好本单位智慧课程的建设规划,鼓励教师积极投身课程的数字化、智能化资源建设及应用。


附件:1.广州南方学院智慧课程立项申报书

      2.广州南方学院校级智慧课程推荐汇总表




教务处    

2025328日    

(联系人:陈云,电话:61787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