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关单位:
根据《关于推动高校建立“艺术乡见”乡村工作室的实施方案》(粤教事务函〔2025〕2号)(见附件)文件精神,我校现面向全校征集建立“艺术乡见”乡村工作室案例,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围绕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千万工程”主要任务,坚持“县域所需,高校所能”原则,把高校艺术乡村工作室打造成立足地域特征和文化特点,彰显岭南特色时代特征和美学主张,展现高校艺术创作成果的窗口和艺术理念与实践创新的平台,逐步完善和创新“课堂理论学习+乡村实践体验+艺术创新创作”的模式,以艺术赋能县域文化振兴,丰富文化生活,提升文化素养,展现乡村新魅力,推动文化艺术和旅游产业高品质发展,助力推进文明乡风建设工程。
二、主要任务
2025年,推动高校在“双百行动”结对县(市、区)建立第一批30个高校艺术乡村工作室,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艺术创新创作活动,建立健全工作室工作机制。2025年底,总结提炼工作室创建经验做法,组织建立第二批高校艺术乡村工作室。力争在2027年创建100个高校艺术乡村工作室,形成高校艺术等特色专业与县域艺术文化产业等融合发展、合作共赢的示范品牌。
(一)打造成为艺术家乡村创作地。高校艺术乡村工作室实行主持人负责制,设主持人1名,团队教师和学生若干名,可吸收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艺术家和作家协会、美术家协会等专业性学术性人民团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特色工匠等加入工作室。主持人要以“艺术乡见”为主题,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室筹建方案,建立健全工作室工作制度,带领团队充分挖掘县镇村地域特征和文化特点,展现岭南特色时代特征和美学主张,常态化开展艺术实践、课题研究、学术研讨、工作经验交流与优秀成果展示等活动。
(二)打造成为高校师生艺术实践地。高校艺术乡村工作室要重视专业骨干教师和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厚植师生乡土情怀,结合乡村自然风光、人文景观、非遗项目、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特色产业等地域特征和文化特点,以优秀艺术大师和高校专业骨干教师为引领,积极开展在地创作、艺术下乡、乡村艺课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促进高校艺术乡村工作室与当地居民互动交流,传授艺术技能,培养乡村文化艺术人才。
(三)打造成为乡村艺术培育地。高校艺术乡村工作室要开展一系列文化艺术创新和培养活动。一方面加强与当地文旅部门、艺术机构等开展交流合作,举办艺术大师乡村艺术讲坛、学术交流会等活动,挖掘与推广当地文化的深层次魅力,宣传优秀乡村文化,探讨乡村文化建设新途径,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将乡村文化艺术创新与美育工作紧密结合,助力开展中小学美术、音乐等艺术专业教师培训,为当地培养一批艺术人才,丰富美育教育教学素材。
(四)打造成为文旅产业发展高地。高校艺术乡村工作室要积极参与农房风貌品质提升、乡村文化空间营造提升、文旅融合特色村镇建设等项目,助力打造乡镇特色艺术街、艺术园。要紧密结合地域特征和文化特点,通过设置功能分区,打造集艺术创作、展示交流、教育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平台,输出一批扎根本土的艺术装置、环境设计、壁画墙绘、文化雕塑等“网红打卡”成果作品,推动当地文化、景观、生活、产业的多维度融合,赋能当地文化旅游产业高品质发展。
三、申报及评审安排
(一)申报对象和条件
1.申报对象
我校在职艺术专业相关教师(含教研员)和银龄教师。
2.申报条件
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热爱教育事业,思想政治素质好,师德师风高尚,具有扎实的艺术理论基础,在艺术领域、教学和工作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成效显著。工作室主持人要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副高级以上职称,在职在岗,身心健康,从事艺术教学和研究等相关工作10年以上;成员要为高校骨干教师或优秀大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艺术实践能力。
(二)申报及评审程序
1.申报人将纸质版申报书(附件,含word版申报书与扫描后的佐证材料),报送给教务处顾老师。
2.学校组织专家对个人申报材料进行评审推荐,确定推荐人选。
3.省“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双百行动”专班办公室、省文明办、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专家对各高校报送的材料进行评审。
4.省“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双百行动”专班办公室、省文明办、省文化和旅游厅为入选的高校艺术乡村工作室授予牌匾。
四、材料提交
请各教学单位于2025年4月1日(星期二)15:00前将本单位参赛教师的《申报书》及佐证材料的纸质版材料送到行政楼1号222室顾老师处,同时将电子版报送至邮箱guf@nfu.edu.cn,邮件主题及文件名称命名格式为:建立“艺术乡见”乡村工作室+教学单位+人数,子文件命名为:建立“艺术乡见”乡村工作室+主持人姓名。逾期提交不予受理。
附件:关于印发《关于推动高校建立“艺术乡见”乡村工作室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教务处
2025年3月28日
(联系人:顾凡,联系电话:61787269)